三下乡|与李大钊齐名的“南杨”

    202277日,“萃华小队”的脚步迈向了位于广州越秀的红色基地杨家祠。这座两百余岁的祠堂不仅承载了广东革命运动的回忆,更是见证了一位革命党人的高尚情怀,让我们一起了解背后的故事吧。

杨家祠

  

   行走在人来人往、商铺林立的越华路上,一条青砖小巷映入眼帘,巷道内有一座历史气息浓厚的祠堂——杨家祠。它是广州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据点,共产党早期的许多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很多重要领导人都在杨家祠工作活动过。那段时期,杨家祠拥有多重身份:中国共产党广州早期组织活动点、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地、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邮寄广东团委收件处、中共三大筹备联络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临时住处、外地来穗中共党员医疗点等。


华南明灯——杨匏安


    “1918年至1927年间,杨匏安扎根广州为革命事业奋斗,杨家祠就是其主要的住所。”

    1915年,杨匏安与族叔杨章甫东渡日本横滨求学。求学期间,他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潮,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五四运动时期,他发表了多篇译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尤其是19191111日至124日,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分19次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圣典”,公开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面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故当时的学术界也将他与李大钊并称为“北李南杨”。

   直至1929年,杨匏安才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出版工作。在公务之馀暇,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讲义,编译出版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成为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西洋史著作。他还以王纯一为署名翻译了列宁和拉比杜斯合著的《地租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谛。

   杨匏安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通缉,最终因叛徒出卖,于1931年在上海家中被捕,同年被秘密枪杀,年仅35岁。周恩来对杨匏安革命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他说:“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小队风采


小队成员体验场馆内修复壁画的功能

认真学习参观


    参观杨家祠红色教育基地后,小队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大钊先生是为人熟知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辈,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并牢记其他奔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辈,比如本文的主角杨匏安先生。在新时期,我们要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挑重担,将红色精神融入平常工作中。

       

          最后,我们整理了一个小视频,放在文章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