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广东财经大学仙韵流芳实践团队员怀揣热忱与责任,奔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十字滘村,开启百千万突击队行动,用学识与行动为十字滘村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成员们不同的专业优势在此汇聚融合,为“百千万突击队行动”注入了多元活力,为十字滘村的发展按下“加速键”。
仙韵流芳实践团成员合影
为了让十字滘村的发展脚步更稳健,让村民真切感受到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仙韵流芳实践团结合十字滘村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特色,量身打造了“4+3+2+1” 实践模式。“4+3+2+1”模式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每一部分都独具特色。简单来说,“4+3+2+1”模式就是4个纪录片,3个情景剧,2个知识小课堂,1个系统开发。
(一)4个纪录片——镜头下的十字滘记忆
十字滘村水乡纪录片:潺潺流水穿村而过,错落民居依偎岸边,摇曳的乌篷船在水面留下涟漪…… 纪录片细腻捕捉着水乡的风土人情与岁月变迁,构成一幅灵动的画卷,让人们在光影流转中,静静领略水乡的温婉与独特韵味。
十字滘村水乡风貌
翟屋炮楼纪录片:矗立在时光中的翟屋炮楼,是十字滘村历史的见证者。纪录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它在防御、居住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记忆。
仙韵流芳实践团在翟屋炮楼下的合影
姓氏文化纪录片:姓氏是家族传承的纽带,更是村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探寻十字滘村不同姓氏背后的家族故事与文化内涵,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姓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姓氏文化纪录片拍摄过程
搭棚纪录片:搭棚这项独特技艺,凝聚着十字滘村村民的智慧,彰显着传统技艺的精湛与传承。我们走访了曾经从事搭棚工作的叔叔阿姨,听他们讲述那些与搭棚有关的难忘记忆,将这份智慧与技艺定格在镜头里。
搭棚纪录片拍摄过程
(二)3个情景剧--生活中的生动课堂
村委工作情景剧:真实再现了村委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从应急决策到矛盾调解,从帮扶群众到推动乡村发展,生动展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村委工作的繁杂与重要。
村委工作情景剧拍摄剪影
防溺水情景剧:以贴近生活的剧情,模拟了可能发生的溺水场景。在紧张又真实的情节中,传授防溺水知识和急救技能,让大家在观看中提高安全意识,为生命安全筑起防线。
垃圾分类情景剧: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方法和意义融入剧情。观众在欢笑中就能掌握垃圾分类的要点,潜移默化中助力村里环保事业的发展。
垃圾分类情景剧拍摄剪影
(三)2个知识小课堂--实用知识记心里
防溺水宣讲小课堂:通过专业的讲解和演示,详细介绍了溺水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正确的急救方法,让小朋友们能够系统地学习防溺水知识,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孩子们通过学过的知识制作的防溺水手抄报印证了防溺水课程对暑期安全教育的精准补位。
防溺水宣讲小课堂剪影
垃圾分类小课堂剪影
垃圾分类小课堂:从垃圾的种类、分类标准到处理方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帮助大家厘清垃圾分类的思路,尤其注重培养小朋友们的良好垃圾分类习惯,让环保理念从小扎根。
不仅如此,团队成员们专门组织了为期两日的作业辅导课,耐心细致地为村里的孩子们答疑解惑,助力孩子们攻克作业难题。为了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成员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海报,有效推动了垃圾分类宣传与防溺水教育在村里的落地开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成员们亲手绘制了十字滘村专属地图,地图上清晰标注了村内的重要地点,成为村民日常出行、游客游览体验的“指路宝典”。
作业辅导剪影
成员们设计的各式海报
十字滘村手绘地图
(四)1个系统开发--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仙韵流芳实践团的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十字滘村村民设计了AI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这款系统专门针对垃圾分类而设计,具备强大的拍照识别功能。当你遇到不认识的垃圾时,只需拿出手机,打开系统拍下垃圾的照片,系统就能快速识别出垃圾的种类,并明确告知其所属类别。这一贴心设计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的难度,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有效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普及。
AI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仙韵流芳实践团的 “4+3+2+1”模式,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十字滘村呈现了一场文化与知识的盛宴。11天的实践虽短,却在十字滘村播下了文化传承与知识普及的种子。他们的学识与行动,不仅助力了乡村的文化传承、知识普及和环保事业发展,更彰显了青年志愿者的力量与担当,为十字滘村的成长加速度添上了关键的青春筹码。
文记:曾可欣、钟昕
图记:马欣茹、颜琪、黄楚婷、陈沛熙、曾君裕、陈晋华、梁芳怡、韦钧耀
编辑:杨津
初审:刘寒潋、何镇宇
复审:龙启艳
终审:廖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