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特辑|让千年非遗增添青春色彩

为响应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2025年7月26日至8月1日,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联合国际商学院等7个学院组成广东财经大学卫城古韵实践团赴汕尾市碣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学习五色狮非遗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年轻人的方式传承五色狮非遗精神、以创新的手段宣传五色狮非遗文化。


千年非遗:从军事传入到民俗瑰宝

碣石五色狮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由驻守碣石卫城的军人传入,中原舞狮技艺与当地民俗交融,逐渐形成独特风格。起初用于祭祀祈福,后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见证了碣石镇的历史变迁,2009年11月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碣石五色狮


传承之困:老手艺的坚守与挑战

  尽管五色狮底蕴深厚,但在当代传承中仍面临现实挑战。玄武山五色狮狮队负责人谢建招理事长介绍,其带领的40人狮队成员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岁,均为怀揣热爱的志愿者,但“当代年轻人容易耐不住性子”,导致老一辈手艺面临失传风险。

实践团采访玄武狮队副理事长谢建招

  在传承一线,资深手艺人陈宁然老师傅的坚守尤为动人。他不仅对传统工艺精益求精,还通过多年挖掘,让消失近30年的七星伴月灯重现于世;同时,他常年承担狮队训练任务,全身心投入五色狮传承,一干就是几十年。“制作狮灯需要耐得住性子,都是细功夫”,陈宁然介绍,仅麒麟鳞片便需一片片手工粘贴,过程繁复却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份坚守让卫城古韵实践团的队员们深受触动,也成为团队投身非遗活化的重要动力。 

非遗“七星伴月灯”

  晚间,团队还专程参观了狮队的表演,只见五色狮在队员的操控下舞动得栩栩如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灵性。表演结束后,队员们获得了亲自体验舞动五色狮的机会:狮头重达30多斤,狮尾也有20多斤,刚拿起狮头时,不少人都差点稳不住身形。狮队成员见状主动上前指导,耐心讲解握法、步法与发力技巧,传授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让狮子展现出灵动神态。这场体验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重量——举着30多斤的狮头灵活舞动,还要与其他四只狮子的步伐精准配合,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谢建招理事长介绍,狮队每天坚持训练2小时,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让狮子“舞出魂来”,让整套表演充满生命力。不过,这份需要长期高强度付出的技艺,也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实践团负责人体验舞


创新实践:让千年非遗“年轻化”

为破解传承困境,卫城古韵实践团从今年寒假便启动筹备工作。

实践团负责人于寒假期间采访非遗传承者陈宁然

  团队成员深入碣石五色狮传承中心,在狮灯队队员吴启维的指导下,历时数月挖掘五色狮历史背景,最终在严格遵循原型特征的基础上,完成了五色狮的“年轻化”改造。 

文创产品--明信片

文创产品--票根和冰箱贴

文创产品--钥匙扣

文创产品--流苏吧唧

  此次创新设计的Q版五色狮形象,既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威武轮廓与经典纹饰(如标志性的如意锁等符号),又通过优化线条、调整神态与动作姿态,在庄严感中融入活泼俏皮气质。这一设计让千年非遗以更亲和的姿态贴近年轻群体,为后续传播打下基础。

  基于Q版形象,团队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矩阵,包括磁吸冰箱贴、带流苏的金属徽章吧唧、精巧钥匙扣、复刻纹路票根及多版插画明信片等,让非遗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多维传播:线上线下联动激活非遗活力

  暑假期间,实践团与玄武山景区郭李主任达成合作,在玄武山旅游景区开设“非遗文创馆”小摊,通过产品陈列与现场讲解,向往来游客传递五色狮的历史与价值。摊位上整齐陈列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队员们热情讲述每件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五色狮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价值得到生动诠释。经过团队成员的用心经营,文创小摊本次钥匙扣全数售罄,吧唧与冰箱贴达到30%的销售率。

实践团设立文创小摊

  在线上传播端,实践团创新采用短视频形式,生动解读五色狮文化内涵,直观展现其艺术魅力;配合线上抽奖活动,为线下销售带来可观流量。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有效扩大了五色狮非遗项目的知晓度与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关注。暑假期间,团队经营的几个平台视频播放量和点赞量分别累计达到46079人次、469人次,其中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流量较高,播放量分别为14876人次、30290人次。

  同时,此次活动得到多方肯定。玄武山景区郭李主任给予高度评价,并计划与团队展开长期合作,采购文创产品作为景区特色纪念品;当地政府也明确表示,将继续支持大学生返乡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陈宁然老师傅对团队的创新实践表示认可,狮队成员也认为这类年轻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五色狮。更重要的是,年轻游客对文创产品的喜爱与追捧,印证了非遗“破圈”的可能性。

  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卫城古韵实践团”的创新实践证明,传统非遗完全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多维传播” 的双路径,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方向。随着文创产品的持续开发和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碣石五色狮这项千年非遗有望在新时代吸引更多年轻传承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为非遗活化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实践团与碣石镇团委书记王若艺座谈交流

实践团与碣石镇团委书记王若艺座谈交流

实践团与指导老师温浪奕合照

文记:伦小丹、杨佳雯

图记:潘德烜

编辑:刘熙阳

初审:刘寒潋、何镇宇

复审:龙启艳

终审:廖凌杰

(源自2025年9月14日广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