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9日,根据“百千万工程”部署及暑期“三下乡”工作安排,由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联合组成的“果保特攻”实践团,赴罗定市华石镇寨脚村开展为期7天的乡村实践夏令营支教活动,服务本地儿童42名,重点覆盖多名留守儿童。团队以“AI+医学”科普为核心特色,融合地方文化与童心陪伴,在暑期乡村课堂中开展多元教学,实现知识普及与情感守护的双向并进。
智慧引航:AI课堂点亮未来想象
结合专业优势,团队成员设计了通俗有趣的AI科普课程。课堂以电影片段切入,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小朋友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团队还设计了简单互动游戏,并组织小型辩论,围绕“AI是否具有情感”等话题,引导孩子们思考科技背后的伦理与真情。在孩子们纯真的提问和想象中,AI不再是遥远的科技名词,而是未来世界的一扇窗口。
在英语兴趣课堂上,团队成员使用DeepSeek编写的开源项目“女巫的毒药”小游戏,引导尚未系统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从游戏中感受单词的趣味性与实用性。AI与英语教学的联动,有效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专业普及:医学课堂传递实用关怀
来自医学院校的同学们以“急救”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实用的科普讲解。活动聚焦两大核心内容:烫伤急救处理与三角巾包扎方法(涵盖头部、膝盖等常见受伤部位)。讲解中,同学们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正确的烫伤处理步骤;同时,通过现场真人模拟包扎示范,直观展示了三角巾的包扎技巧,并组织孩子们进行亲身实践操作。现场气氛热烈,互动踊跃,孩子们在专注学习包扎技能的同时,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掌握了宝贵的急救知识。
手工传情:文化课堂涵养童年记忆
除专业课程外,实践团还围绕“文化自信”辅助开展了诸多本地特色课程:如本土歌曲《金银湖》音乐课、非遗技艺螺钿课,以及云浮市市花——“凤凰花”的扭扭棒课。孩子们在歌声中记住了家乡的湖泊与传说,在一层层贝壳光泽中初识工艺的耐性与美感,也在一枝枝凤凰花的扭扭棒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与成就感。
课后,孩子们手持自己精心完成的作品,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询问实践团队员:“你们觉得我的作品漂亮吗?”队员们微笑着点头,孩子们顿时笑得如同夏日般灿烂。
趣味碰撞:互动实验营造良好氛围
一起动手,感受实践乐趣!实践团巧妙穿插了丰富多彩的趣味教学活动。从见证“萤火流星雨”神奇现象的科学小实验,到活力四射的英语课堂互动游戏,再到亲手制作水晶月饼的实践体验,每一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与时间统筹,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体验,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验课上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是孩子们心中迸发的对科学向往的火花;英语课上踊跃高举的小手,是如雨后春笋般对新颖教学的急切求知;而那日夕阳下站在门口翘首以盼水晶月饼归来的身影,则满溢孩子们对自己劳动果实的热切期待。
情绪守护:心理引导关注留守儿童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不足、人际困扰的问题,队伍设置了“情绪识别与反校园欺凌”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引导、情绪卡片等方式,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感受、用适当方式表达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课程结束后,有孩子主动拥抱老师道谢,那一刻,陪伴的价值悄然绽放。
青春同行:饱含热忱回应乡村需求
七日光阴白驹过隙,情意绵绵凝聚寨脚。来自三所高校、多专业的青年学子,用热忱浇灌乡土,为42名村童精心打造涵盖AI科普、医学启蒙、文化传承等10余项课程。活动巧妙融汇专业所长、地方文脉与童年记忆,用生动的文字传递知识,守护情感。实践团通过紧密协作与实地教学,既为乡村教育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亦在躬身实践中淬炼自身,深化理解。
展望未来,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果保特攻”实践团将持续深耕“专业为基、文化为魂、情感为纽”的多维育人教学模式,在儿童陪伴和乡村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以青春智慧回应乡土期盼,以赤子之心守望时代召唤。
图记:吴雨檀 胡昱秀 李思捷 何穗子
排版:何穗子
编辑:温秀妍
初审:刘寒潋、何镇宇
复审:龙启艳
终审:廖凌杰
(源自2025年9月14日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