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正式启动“校园E码通-实训机房硬件项目”。本次改造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通过配置高性能硬件设备与智能化管理系统,构建集教学实验、科研创新、行政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环境,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开放的学习平台。
一、核心建设内容
1.高性能教学终端
部署61台工作站(HP 280 G9 EP),搭载酷睿12代i7处理器、32GB DDR5内存及1TB固态硬盘,满足AI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高算力需求。
配备31.5英寸4K高清显示器(HP M3253Q),支持多任务协同操作,提升编程及设计课程体验。
2.智能物联管控系统
安装智慧门禁终端(iDste RB-21),集成人脸识别、IC卡刷卡及课表联动功能,实现教室状态实时展示(在用/空闲)、学生考勤自动化。
搭建智能感知照明系统(iDste CP-02/KC系列),支持远程控制灯光、空调、窗帘,结合能耗计量芯片实现用电精细化管控。
3.沉浸式教学空间
配置98英寸希沃智能平板一体机(SE86H),支持粉笔书写与多媒体交互,满足分组协作教学需求。
升级智慧音响系统(iDste YQ-01M/AU-323),实现教师无线麦克风自动配对、扩音及通话录音,提升课堂互动质量。
4.网络与安全架构
采用三层交换机组网(H3C US552-X/US528S-X),支持万兆光纤互联,保障实验数据传输效率。
部署海康威视全景监控系统(400万像素球机+筒机),具备区域入侵侦测、人脸抓拍功能,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5.定制化环境改造
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定制电动升降讲台、钢木结构学生桌(防静电设计)及人体工学座椅。
完成综合布线改造,每工位冗余供电接口支持移动设备接入,分组照明控制优化节能效果。
6.全域数据保障中心
部署企业级数据服务器:配置双路至强Gold 6530处理器(32核/64线程)、256GB DDR5 ECC内存及48TB混合存储(SSD缓存+HDD冗余阵列),满足以下核心需求:
行政业务容灾支撑:为学院教务、科研、行政等6大职能部门提供异地容灾服务,关键业务数据RTO≤2小时。
智能运维管理:集成带外管理模块(iBMC),支持硬盘健康预警、功耗动态调节,年故障率低于0.5%。
二、项目创新点
AI+教学融合:实验平台支持VS Code、Jupyter等5种开发环境快速调用,满足Python/C语言等课程的云端编程需求。
虚实结合实训:中控系统(iDste NC-01HP)可联动虚拟机房资源,实现实验环境持久化与跨终端访问。
绿色节能设计:设备均符合IP65防护及ROHS环保标准,智能电源模块降低待机能耗30%以上。
数据流闭环设计:行政业务系统(OA/科研管理)→双活存储架构→离线磁带库,构建“3-2-1”备份策略
三、预期成效
项目建成后,实验室将支撑人工智能实践、物联网开发等10余门核心课程教学,年服务学生超2000人次。通过打通“教学实验-科研创新-行政服务”全链条,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与科研转化,为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项目组联系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
进度更新:软硬件需求已确定,预计2026年3月投入使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2025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