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特辑|匠心承古韵,青春赋新能:潮韵吴塑实践团以“数字+创意”为大吴泥塑注入新活力

发布者:张丽发布时间:2025-09-14浏览次数:12

  为积极响应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全力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联合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法学院、湾区影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组成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吴塑实践团,于7月23日奔赴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

  实践团队以“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创意”双驱赋能非遗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实践方向,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创意实践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索既能守住匠心根脉、又能对接时代潮流的传承新路径。


实地走访,感受泥塑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7月23日,实践团一行走访潮州大吴泥塑博物馆,同大吴村吴维清先生、吴宏城先生等泥塑技艺传承人深入交流,亲身感受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访谈泥塑传承人吴宏城先生

  大吴泥塑传承近八百年,深深植根于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多以潮剧故事与民间传说为题材,也不乏作品用来记录重大事件,被称为中国泥彩塑的活化石,无论是记录“游神”、“出花园”等民俗场景的摆件,还是栩栩如生的潮剧人物木偶头,都直观反映了潮汕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成为承载潮汕文化记忆和研究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维系地域文化传承的坚实情感纽带。

大吴泥塑博物馆展览作品之一


亲手捏塑,体验泥塑制作的艰辛与匠心

  借助博物馆提供的泥塑体验平台,队员们化身“泥塑学徒”,跟随传承人沉浸式体验泥塑工艺制作过程,真切体会到“一塑一世界,一捏一匠心”的坚守。

实践团成员体验泥塑制作

  在制作醒狮头的过程中,大家几乎同时遇上了棘手的状况:刚捏好的泥块裂开了,塑形阶段便遭遇了挫折,更难想象烧制后会面临多少变数。传承人见状耐心点拨,原来是天气干燥导致泥块水分流失过快,而醒狮头泥块体积较大,只需用清水将裂缝轻轻润透便能补救。

  这一幕让实践团成员们回想起吴维清先生在讲述《汲水》作品时的细节:作品中挑担汲水的绳结看似纤细,烧制时却极易断裂,单是汲水人物捏塑就反复尝试了无数次,最终留存于作品中的几个人物,已是千挑万选的成果。亲手触碰过陶土的裂痕,才更真切地读懂:那些看似朴素的泥塑背后,藏着多少与材料较劲、跟火候博弈的匠心坚守,每一件成品都是手艺人与时间磨合的结晶。

左:实践团成员制作醒狮头 右:吴维清先生作品《汲水》


深入调研,了解泥塑背后的孤独与伤痛

  “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家级’的名头下,藏着实实在在的难处。”大吴村村委书记的话语里,带着对非遗现状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大吴泥塑的核心困境首先是销路与市场的局限。“不像以前那么热销了,”书记坦言,泥塑曾依赖潮会、民俗活动的需求,如今市场萎缩,生存空间被压缩,“传承只能靠家族延续,很难拓宽到更广泛的群体里去。”其次,认知度的断层也让传承举步维艰——年轻人对传统泥塑的了解越来越少,缺乏新鲜血液注入。

实践团成员访谈大吴村村委书记


创意满满,谱写泥塑未来的发展新篇章

  面对大吴泥塑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团队创新采用“线上破圈+线下渗透”的双轨模式:线上充分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通过趣味科普短视频和图文,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传统工艺,让“压泥成片,褶片成衣”的泥塑文化焕发新活力。线下设计大吴泥塑专属IP,延伸开发冰箱贴、明信片等实用文创,更推出融合侨乡记忆的“侨批泥塑”系列等特色文创产品,推动大吴泥塑走进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

实践团成员设计的文创产品

  此外,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实践团还搭建了线上AI数字体验平台——“潮小塑”,用科技手段保存和传播每一段泥土记忆。

专属AI智能体二维码及团队成员与智能体的互动

  从触摸陶土的温润到剖析传承的痛点,从创意迸发的火花到数字落地的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潮韵吴塑实践团以“调研为根、创新为叶”,为大吴泥塑梳理出“坚守传承+创新表达+数字传播”的新路径。接下来,团队将持续优化文创矩阵、拓展推广渠道、升级数字平台,让这门穿越八百年的泥塑艺术,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让千年匠心在青春守护中生生不息!

团队在大吴泥塑博物馆与潘幼芬馆长合影


文记:洪铭希、林洁楠、施铧浣

图记:陈景伊、杨哲、洪铭希

编辑:刘熙阳

初审:刘寒潋、何镇宇

复审:龙启艳

终审:廖凌杰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仑头路21号 邮编:510320 电话:020-84096458
版权所有©广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备案号:粤ICP备05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