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广东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11年-2015年)

 

一、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工科专业。在国外,本专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旬开始开设,专业培养水平得到全球公认的主要有斯坦福大学、MIT、CM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这类国际顶级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向上遵循宽基础、强调团队合作、强化计算机思维能力的理解与学习;同时能够做到及时的与时俱进,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如因时开设“商务信息系统”、“计算机游戏与动画”等专业。国外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有两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教授学生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二是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工程实践。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总数目前约达80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均在层次性和交叉性上做文章,力求办出特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全国排名前几名的高校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广东省各主要高校也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广东省以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为代表。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1)德、智、体全面发展;(2)系统地、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及技术;(3)具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维护和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4)能在各行业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开发应用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各高校主要培养能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可以在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集成、应用开发方面的工作。

广东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以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为代表。中山大学设立了信息科学与计算专业,该专业属于交叉渗透学科,既有数学的理论基础,又有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所以为社会上的用人单位青睐,近几年就业情况一直很好,就业率基本达到100%,主要在政府机关、信息产业、金融保险等部门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华南理工大学于1958年开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1960年设立计算机专业,1981年成立计算机系,2001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至今,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博士点;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工学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专业教学上注重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让学生掌握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软硬结合,面向系统和应用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业务范围。

广东商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1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制四年,学业合格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相比于我国与广东省理工科院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起步晚、基础薄,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学院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本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同类高校中的认同度较高。在专业建设方面,以CC2004(Computer Curriculum 2004)为指引,构建起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等,并确立了以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建设思路。

二、社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有业难就”?

世界IT人才短缺:美国从2002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每年IT从业人员比上年平均提升了4.2%,2009年美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达到100万以上。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9年便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30万左右,缺口很大。尤其是在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

广东省IT人才就业情况:广东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情况的一个现象是出现“技术人才荒”!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四点:其一,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基地,这些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新亮点吸引了不少人才,使珠三角在吸引人才方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分流了珠三角的人才供给。其二,广东省是我国制造行业大省,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民营、合资、独资、港资、台资、外资企业,大部分企业的用人观念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人力成本”的观念上,没有上升到“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高度,习惯从成本的角度去计算付出了多少人力成本,没有从培养人才、鼓励人才,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和“资本”开发的角度去看待人才、使用人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是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这种用人观念导致了他们不愿意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同时也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其三,广东除了广州和深圳外,其他城市留人环境还不够理想,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城市的人文氛围和居住环境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IT人才需求来说,广东省需要IT与其他各行各业相融合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仅以广东佛山南海金融高新开发区来,其最近5年所需要的IT与金融复合型人才便须8万人以上。整个珠三角地区,IT人才缺口达20万人。

市场需求旺盛与就业竞争激烈的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便达到30万。

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自2002年以来,全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每年约13万人,但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

总体来说,计算机技术人才现在是、将来也必定还是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才。

(三)我校本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及其优势与不足

本专业经过10年多的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规划与建设、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已有长足的发展。总体来说,本专业具有师资队伍稳定、师资水平稳步提高;绝大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水平高。与同档次的高校相比,本专业毕业生具有相当的市场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已有七届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IT行业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政府机关、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从事计算机管理、数据处理和维护等,就业形势一直较理想。如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70%。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年均就业率不低于96%。但是,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广商理工科的社会认同度还不高,生源不足

作为经管法为主的广东商学院,社会对理工科的信息学院、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同度不高,本专业每年新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低,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很繁重。

(2)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办公条件、实验条件等的制约,使得教学、教研和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不畅,难于形成合力感。这也是本专业建设了十多年,至今无法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教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的原因之一。

(3)师资力量不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在我校信息学院是最强的,共有专业教师18人,99%以上的教师学历均为硕士或博士(在读博士)以上。但是,由于本专业教师还要承担信息学院其他三个专业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方面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量较繁重。每个学期人均教学学时达12学时/周以上。由于师次力量的不足,每个老师均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主干课程很难强化其教学质量。同时,复合型教师力量也难于充实,使得本专业所开设的金融IT方向基本上处于课程关闭状态。

(4)人才培养脱节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我校本专业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IT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和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的需求目标。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本专业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于很到位地组织教学,往往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无法完全去实现和保证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打了折扣。例如,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本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但仅仅这样的课程选修平台便难于打通,特色方向的建设和实施更是有想法难有办法。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人才培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专业基础为主线,以培养复合型IT应用人才为核心,以科学发展、重在实践为重点,以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为保障,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培养出具有广商特色的合格的IT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建设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是:构建计算机专业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IT专业人才。

三、建设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对现有师资的培养,打造出一支数量足、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有教师18人。从职称结构上看,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从年龄结构上看,45-55期间的教师8人,35-44期间的教师7人,30-34期间的教师3人。30以下的教师0人。

从以上数据看出,目前本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中青年教师为主。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30岁以下的教师缺,已显现出断代的现象。二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逐步上升,这是优势,但新鲜血液未能有计划地进行补充,梯队建设将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教师总人数达到25人。其中,每年引进年轻的硕士/博士生1人,以保持梯队的连续性;培养省级或校级名师1人,培养“千百十”人才3人。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4~6人。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资建设目标

师资学历

现在情况

十二五增加

教师总数

18

25

教授

4

6

副教授

9

13

讲师

5

6

博士

5

6

硕士

8

2

学士

1

0

 

 

(二)教学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目前,本专业有模拟与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接口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对于软、硬件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以上的专业实验室之外,我校还有ERP综合实验室、软件实验中心和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向本专业学生开放。这两个实验室高档的实验硬件设备、丰富的软件资源,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把计算机学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上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相关实验室基本情况表如下表1:

1 专业相关实验室基本情况表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功能

模拟与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室

模拟电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接口实验室

计算机组成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信息安全实验室

信息安全实验

软件工程实验室

软件设计实验

电子商务实验室

电子商务专业实验

 

随着实验室设备的老化和技术更新,实验室设备需要有序地进行更新升级,同时,实验室面积和设备数量不足以支持基本教学,需要建设以下实验室,以保证基本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实验室建设计划如下表2所示。

2 实验室建设计划

实验室名称

专业

功能

专业基础实验室

四个专业公用

专业基础课程

数据库开发与应用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

数据挖掘等、大型数据库系统、网络编程

多媒体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基础

专业综合实践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工程

专业综合实践,项目开发、毕业设计

 

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向专业学生免费开放,以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和强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2)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校外现有8个固定的实习基地,详见表3。

校内现有“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ERP试验中心”和“软件试验中心”。这些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平台。通过毕业实习教学过程,学生均能够积极开展以下专业性工作:①软件系统开发:积极为实习单位开发设计各类软件系统;②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并维护网络服务器、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③网站平台的设计:能够为实习单位开发设计企业信息管理等类多种类型的网站,并为网站后台和信息的管理运用大型数据库技术;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积极协助实习单位进行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等;⑤职能部门业务管理:积极参加和熟悉实习单位日常业务管理活动,从而对人事、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实际的锻炼和体会。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习基地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面向专业

1

广州市柏道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

2

深圳市天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

广州市世纪同方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

4

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

广州市金税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

广州市尚恩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7

广州市英华达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8

塔塔中国有限公司

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目前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还无法完全消化近百人的专业学生同时实习。为此,计划以广州地区为主,在珠三角地区再新增实习基地3个以上。此外,由于实习工作一般在大四开展,此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实习基地的作用大大地削弱了。为此,我们将分析探讨将学生实习前移至大二、大三,使得学生真正得到实际的检验和训练。

3)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

我校大部分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同时,各实验室也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与我校的校园网相联接,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基于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本专业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重点,建设了课程的CAI课件和网络辅助教学课程16门,自主学习网络课程1门,专题学习网站1门(详见表4),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改进了教学手段。

计划在2~3年内,进一步将十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好。

(三)教学管理与改革(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等);

自本专业开设以来,我们便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发展、专业建设等进行了规划建设。同时,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省厅级和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多项,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1)教学管理

保障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日常化。依据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文件的要求,本专业每门课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严格遵守和执行《广东商学院教学工作规程》、《广东商学院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广东商学院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评估方案》、《广东商学院教研室工作条例》等文件规定。每学期期初检查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以及教材等教学文件;期中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的效果,并举行学生座谈会、公开课、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学运行情况;期末对试卷命题、监考、阅卷和试卷复核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细致地检查。

本专业教学计划每年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2)课程与教材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开阔眼界的通识教育模块(GER)。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人类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二是启迪思维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过计算机导论、软件开发导论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和如何开展软件的开发设计从整体上加以认知。三是体系完整的编程及编程语言课。我们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四是重视培养表达能力的专业写作课。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五是在充分分析教学体系中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后,确定连贯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过《软件开发导论》、《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等课程类综合实验课,进一步完善“课程实验+课程综合+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主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为网络辅助课程或CAI课程、5门课建设成为双语教学课程。在教材选用方面,尽量立足于国内优秀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或21世纪教材等国内外优秀教材,并以国外优秀教材为主要参考书。

2015年,争取国内优秀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或21世纪教材所占比例达90%以上;建设1门省级重点课程《操作系统》、2门校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正式出版2本自编教材。

完善实验课程的建设。根据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要求,编写更适合于教学和实践的课程实验教材,如《软件开发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以达到教/学/练的有机结合和良好的实验效果。

3)实验实践与教学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理论、技术、工程等于一体的学科。为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我们在教学改革上重点研究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力争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便依据个人的实际开发能力,进入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和培养中来。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单兵实训和团队实训的软件开发,使学生具备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的综合能力:

1.大型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开发与维护的能力;

2.网站设计、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3.信息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加密/解密技术的能力;

4.Internet网络软件设计的能力;

5.大型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技术应用的能力。

进一步优化验证型、分析设计型、综合型和模拟型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方面,以教学计划的改革为契机,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计划以培养复合型IT人才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广商经管法为依托。十二五期间,着力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培养金融IT人才。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着力建设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向学习过程的咨询者、指导者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建设以实验室为基地、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水平与质量

总体教学水平:在现有的教学总体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提升。首先,提高学生的认同度。目前,学生对本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分,人均达到88分以上。力争在本规划年度,教学质量评分达到人均90分以上。其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和开发能力。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打造横向和纵向的教学团队,使得各系列课程的教学有一个向前继承、向后深化的教学体系化。

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本专业教师在研的省厅级教研项目3项。力争到2015年,省厅级教研项目增加3项。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得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位列广东省前五的行列。

(五)效益与特色

1)专业建设的效益

保证教学质量,保持高就业率,使学生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深受欢迎的IT人才,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宽、优化生源。着力培养具有金融特色的IT人才,在金融IT方向的培养上,打造成全省第一。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在具有“基础宽厚、能力复合”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财经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IT应用管理型人才。以金融IT人才为培养着力点,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为教学主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开发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团队合作开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科研促教学、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采取多种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教研工作。

2.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尤其是高资历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提升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实力。

3.加大人财物投入,改善教学与实验实习条件;

4.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

5.深化教学改革,重视教研教改;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课程实验+课程综合+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贯穿主线,自始至终的强调、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实际开发能力。并依托校内外的实习基地,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学以至用、学有所长。